返回联盟首页|共产党员网
无障碍浏览
首页>党建工作>一位共产党员

榜样的力量 |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副院长赵玮:以科技力量筑牢蓝色屏障

【字体: 打印
2025-08-14 12:06 三亚日报

在南海的碧波之下,一张无形的“立体观测网”日夜守护着海域的环境安全。这张网的编织者,是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玮。

从自主研发深海潜标到构建国际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到建设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再到开发“神针”南海大模型,赵玮及其团队始终瞄准南海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数十年深耕与创新,大幅提升我国南海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为海洋强国建设和海南自贸港发展注入科技动能。2025年4月,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3年,赵玮保送青岛海洋大学,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末,我国深海观测能力薄弱,尤其是潜标观测技术,国内潜标回收率仅50%左右,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为缩小差距,赵玮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访学,并在2002年获得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后继续留美研究。7年海外经历让他深知技术代差,坚定了“把论文写在祖国海疆”的决心。2007年底,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入职中国海洋大学,投身南海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研究。

2009年,赵玮团队攻克关键技术,成功自主研发高可靠性深海自容监测潜标,将回收率提升至95%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南海大范围组网观测奠定基础。此后数年,他带领团队在南海布放潜标720套次,克服台风恶劣海况等诸多困难,逐步构建覆盖南海深海盆的“南海潜标观测网”,实现对多尺度动力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与海南共建三亚海洋研究院,赵玮作为核心成员来到三亚。依托三亚地理优势,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海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崂山实验室项目和中国海洋大学的持续支持基础上,他带领团队以55套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标、21台水下滑翔机为核心,整合岸基雷达、空基无人机、天基遥感卫星等,历时数年构建起国际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这一“海天空地”一体化系统,突破传统观测局限,实现对南海复杂环境的全方位、高精度观测,让我国对南海海洋动力过程的认知从“碎片化”迈向“系统化”。

如今,南海立体观测网已成为南海海洋环境观测的“神经中枢”。

赵玮深知,海量观测数据需转化为实用成果。他牵头建设“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汇集我国80%以上的第一手南海海洋环境长期观测数据;开发首个南海区域海洋大模型——“神针”南海大模型。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海洋安全、资源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

赵玮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使命,构建“思政引领+学科交叉+实践实训”培养体系,推动海洋科学与技术融合,让学生在前沿项目中锤炼能力。他常带研究生参与海上科考,手把手传授经验,培育了一支科学、技术与应用交叉的深海立体观测与信息服务高层次创新团队。其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度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并入选“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

如今,赵玮仍带领团队向更深广领域探索:研发深渊观测设备,拓展观测网范围,推动“数字孪生南海”建设。正如他所说:“南海是国家的蓝色宝库,守护好这片海,是我们这代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赵玮与无数科研人员一道,以科技为笔,书写“向海图强”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