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共产党员网
无障碍浏览
首页>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三亚动态

傅君利: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加快推进人才“海绵城市”建设

【字体: 打印
2017-11-14 10:29

11月13日,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官方微信“南海先锋”“市县委书记、组织部长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推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傅君利同志署名文章《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加快推进人才“海绵城市”建设》。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加快推进人才“海绵城市”建设

三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傅君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三个更加”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工作新活力指明了方向。创建人才“海绵城市”是三亚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举措,是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三亚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三个着力”加快推进人才“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国际旅游岛人才高地,为三亚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当好建设美好新海南排头兵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制度的独特优势,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要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组织部门肩负牵头抓总的职责,一方面,要坚持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促进其他部门管好“责任田”,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和工作规则,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人才工作任务落地生效。

二是突出政策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把人才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围绕三亚构建“一支柱两支撑”产业格局,积极出台鼓励和支持企业进驻、创业项目落户的优惠政策,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及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

三是完善人才制度体系。坚持以制度创新引领人才工作创新。突出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围绕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办法,形成系统完善、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近期,三亚制定出台《打造国际旅游岛人才高地若干措施》《人才“海绵城市”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围绕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人才安居落户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办法措施,较好地助推了人才“海绵城市”建设。

二、着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一是大力实施引育工程。坚持高端引领,落实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专项”等引才项目,发挥三亚在产业、资源方面的优势,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各类高端人才。结合三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深入实施“产业人才开发”“琼籍人才回流”“本土人才培养”和“休闲度假‘候鸟’人才”工程,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梯次完备、储备丰富的人才队伍。支持“清华国际数学论坛”“国际水稻论坛”等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在三亚举办或永久落地,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带动三亚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是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三亚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具有吸引人才的独特优势,但也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城市配套不完善和高物价高房价等不利因素。“柔性引才”是破解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驻、但求长效”的用人理念,实施人才“高位嫁接”战略,鼓励用人单位、创新主体与省外、海外机构开展人才、技术和项目合作,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聚天下人才为我所用。“候鸟型”人才是三亚独特而宝贵的财富,要搭建供需平台,促进对接合作,让更多“候鸟型”人才融入三亚、服务三亚。

三是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确定三亚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城市,三亚提出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这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构建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人才工作格局,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评审通道,将海外招才引智列为我市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同时,适应三亚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需要,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人才队伍。

三、着力构建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人才关怀帮扶机制。完善市领导直接联系专家机制,安排各级领导干部与各类专家“结对子”,推动形成双向交流机制,主动为人才排忧解难。落实《三亚市人才工作站管理办法》,完善人才工作站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其集聚人才、服务人才的“桥头堡”作用。

二是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针对人才最为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问题,积极找差距、补短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推动各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着力营造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强化舆论引导,大力宣传人才先进典型,推动形成全社会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

三是优先保证人才经费投入。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提高人才资金效益。将人才发展支出作为市、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资金投入、绩效考核等机制,提高人才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来源:南海先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